今天是:
简报信息
相关最新信息
简报信息
·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简报信息  >> 正文
现代高教信息5(学科建设专题)
2013-07-23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现代高教信息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展研究中心编 5期(总第5期) 20031128

1、堪培拉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本科课程设置

2、论高校学科建设

3、有关学科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三个问题

4、学科建设应当以人为本

5大连理工学科建设呈现三大变化

6、福建重点学科建设出成果

7、从日本博士生培养制度看我们应如何改进

堪培拉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本科课程设置

访澳印象记之三

储祖旺

堪培拉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认为:由于全球化的冲击,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迫使地球科学的发展方向必须作出新的选择。地球科学的未来发展必须转向环境地质、医药地质等方向,地球科学必须与其他学科如生态学、水科学、化学、土地管理等结合起来,地球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作出新的安排。

为此,堪培拉大学地球科学院地球科学专业新的课程设置强调基础地质学(地层学、地质构造学,等)知识的重要性,并开设第四纪地质学、土壤科学、地下水科学、环境与医药地质学等课程,强调知识的交叉、拓展和通识性;强调野外实习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

下面是堪培拉大学地球科学院新的本科生课程设置: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第五学期

第六学期

地球系统

地质学

澳大利亚土壤

野生生物管理

保护生物学

生物学概论

植物与动物

澳洲河流

植物生态与

化学

科学数据分析

环境化学

GIS

遥感

地下水水文学

澳洲环境

生物统计学

生物多样化

环境政策与管理

环境变化与革命

经济学原理

(注:空格是因为当时记录不全。)

·中心简讯·

校发展研究中心储祖旺、研究生院李门楼同志于20031122日至24日在南京参加了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培养工作学术研讨会。

☆校发展研究中心郑启贵、环境学院刘杰同志于1114日至17日在广州中山大学参加了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年会,提交了论文并在大会上交流。

学科建设专题

论高校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龙头,十分重要。抓学科建设,必须明确学科建设的意义,掌握学科建设的基本环节,研究和解决在新形势下学科建设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认识学科建设的意义

l.学科水平决定一所大学的水平。学科发展水平,是一所大学在国内外地位的主要标志。科学研究的水平取决于学科发展的水平。科学研究中重大问题的解决要靠强大的学术实力。

2.学科是教授们成长、活动的土壤。高等学校组织结构的重要特点是事业单位与学科组成的矩阵结构。一方面,教授们在学校的院、系等事业单位中活动,另一方面,又活跃在与国内、国际密切相联系的学科领域。一流的学科,才能培养一流的学者。一流的学科,才能吸引一流的学者。

3.学科、专业对人的发展起着定向和规范的作用。每个学科,通过自己特有的语言、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形成自己的学科文化。这种学科文化对人的发展起着定向和规范作用,主要表现在:引导人的道德品质定向发展。影响学习者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对学习者的性格施加一定的影响。对人的未来成熟有着重要的关系。

二、明确学科建设的基本环节

1.学科方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一个学科有多个方向,一所学校不可能去建设所有的学科方向,因而,学科建设中首要的任务是选择、调整学科方向。在选择和调整学科方向时,应把握以下几点:在学科的本体部分,要设立研究方向。要确立有特色的学科方向,并以此为重点加强建设。要不断寻找新的生长点。

2.学科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在学科梯队建设中,应注意着重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建立合理的学科梯队结构。要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提高他们的素质。要处理好学科带头人和学科负责人的关系。

3.基地是学科建设的依托。在基地建设中,要全校,甚至全省统一规划,集中有限资金,建设若干开放式的高水平基地,并制定相应的规定,做到资源共享。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少而精的实验室队伍,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解决他们的提高、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待遇等问题,使他们安心为基地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4.项目是学科建设的载体。现代科学研究,首先要立项每通过立项,明确研究的目的、内容和重点创新之处,筹集资金,组织队伍。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大的项目的研究,才能出大的成果,获大奖,培养和锻炼高水平的学者,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项目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十分重要的环节。争取重大项目,首先要组织起来,联合作战。要发动教授,特别是有学术思想的教授,教师,经常“碰撞”,寻找新的生长点,构想新的课题。争取大项目,要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评奖、科研提成等,都要有利于团体作战,有利于鼓励争取大项目。

三、研究和解决学科建设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学科发展和建设既受内动力作用,又受外力作用。内动力指学科逻辑地自主发展的规律,外力主要指社会需求。现在,学科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都在发生极大的变化。

首先,学科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各门学科,各层次分支学科将不断地交叉,同时又加速地综合,使科学朝着一个领域内不断地深入和多个领域综合交叉的整体化方向发展。其次,社会也在发生极大变化。以上两个方面的发展、变化,对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学科建设中要着力研究、解决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1.要给自己学校的学科发展定位。创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学科结构上,要比较齐全,力争办成综合性大学。在学科体系上,要形成基础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组成的体系。在学科建设的布局上,要尽可能按一级学科建设,建设一级学科博士点。其他类型的学校,则应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的特点,合理建设学科体系,以应用、交叉学科为主,突出自己的特色,在同类学校中争创一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2.要突出重点,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世界一流大学,也不可能使其每个学科都成为世界一流的学科,但必须有一个或几个学科是世界顶尖的学科,一批学科是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一所大学,如果有一个或几个一流的学科,或独具特色的学科,这所学校就会在国内乃至国际产生影响,就能在社会上立足,同时,也可以使其他学科的教师感受到什么是一流水平,什么是特色学科,从而带动整个学校学科的发展。突出重点,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就是要根据国内外学科发展状况,自身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教师队伍的结构,选准自己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学科,一旦选准,就要“有所不为,有所为”,集中人力、物力建设重点学科,同时,要建立竞争机制,在学科建设中,形成你追我赶的态势。

3.要促进产、学、研协调发展。科学与技术形成共生关系,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趋势。学校重视产业决非权宜之计。现在的学科建设,不能仅仅考虑教学和科研,还要考虑产业,考虑技术创新。前面论及项目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本环节之一,如果离开产业基地的建设就很难争取到大项目,也很难去完成大项目。

4.要重视制度创新。学科的交叉、综合是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学科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多学科交叉发展,在组织制度上,首先碰到的困难是原有组织结构形式的约束,因而往往迈不开步子。这是全世界大学都遇到的一个难题,也是大家都在寻求解决办法的一个问题。事业单位和学科组成矩阵结构,这是高等学校组织结构的最大特点之一。大学组织制度的创新,要充分考虑学科建设的特点;推进学科建设,要努力实现制度创新。这一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

5.要建设有利于学科发展的环境、氛围。首先,要使学校的师生员工充分认识学科建设的意义,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其次,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再次,要有充分的学术自由。最后,要造成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氛围。

(2000年第5期《高等教育研究》刘献君/)

有关学科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三个问题

学科发展水平是高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要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必须加强学科建设。

一、学科发展的理论问题

1.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问题。学科交叉是大学学科资源整合和优化的主要途径,新的科技领域的产生往往通过学科交叉实现,而大科学工程的成功实施,则是由一大批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家,运用不同的学科知识,通过综合交叉的集成而达到的。

2.学科组织的构建问题。高等学校的学科组织,在通常意义上是指院、系、室的固化结构,但就其本质而言,其组织系统是一个不断地由“常规→非常规→常规”的不连续的发展过程。

3.学科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学科的不平衡发展主要建立在三个支撑点上:一是集中投资经过优先选择的关键学科,以期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二是采取“向上拉动”机制,通过学科群等行之有效的形式,将处于一般水平的学科提高到较高的学科水平层次;三是发现和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

二、学科建设的机制问题

学科建设机制的选择,其主要目的在于更充分地发挥学校学科齐全的综合优势,瞄准国家优先发展目标,使大部分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若干学科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和较强的竞争力,在新兴学科领域培育增长点,抢占21世纪的科学前沿阵地,以期取得重大突破。

1.绩效优先的重点建设机制。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各学科特征,根据学科建设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确保重点”的指导原则,对处于优势的基础学科、国民经济急需发展新兴学科和能够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应用性学科重点优先支持。

2.促进相关学科交叉的学科群机制。实践证明,通过学科群的建设,强化优势学科,带动相关学科,促进学科交叉,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3.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的学科建设特殊机制——“学科特区”。

4.学科资源共享机制。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从根本上改变实验设备等学科资源个人或单位“私有”的概念,在学术层面加强竞争的同时强调合作,形成学科资源共用、共管的良好环境。

三、学科规划的实践问题

从学科的容量或覆盖面的角度,其一,在一级学科领域,重点建设少数处于学科前沿、具有优势与特色及较大学科覆盖面、或通过相关学科的有机交叉与融合形成的学科群。其二,在二级学科领域,有目标地对若干个学科进行重点建设,以国际一流标准和目标进行建设,并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带动一批相关学科的生长与发展。其三,在三级学科领域,对那些社会急需、对于学科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具有较大潜力的新兴学科、实验室、科研基地有所侧重地采取全新的学科运行机制进行支持,以期带动所属二级学科向着新的增长方向发展。

从学科发展层次或水平的角度,其一,对于学校在国内具有优势的基础学科领域,要依托“211工程”和“985工程”,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标准给予重点支持。其二,加强特色学科的建设和创新。这些学科在进行建设的同时,尤其要加强学科自身的创新与发展,为传统学科的改造注入新的动力。其三,对于发展活跃的迅速的学科领域,采取学科特区方式,加强结构性调整,实现交叉综合和优势互补,加速新的学科增长点的建设。

2003年第6期《中国高等教育》王栾井/文)

学科建设应当以人为本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正面临新老交替的关键时期,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紧缺的矛盾突出,特别是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另外,一些学校在211建设中,从每个学科建设中划出50万元作为引进国内外人才的经费,这个钱虽然有几千万,但是与学校工作的目标实现相比也只是杯水车薪。 辽宁大学意识到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并将此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今后510年学科建设规划中突出强调加大学术梯队的培养和人才引进的力度。学校将尽全力提升中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者占教师总量的比率,前5年全校范围内中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者占教师总量的比重要达到25%以上,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的该项指标要分别达到60%和45%以上;后5年全校范围内要达到35%以上,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的要分别达到70%和55%以上。学术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三高一低,即高学位、高职称、高水平、低年龄。为了达到预定目标,辽宁大学继续实施学术带头人梯队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选优培养计划,力争在510年间造就一支40人左右在学科领域内具有全国知名度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队伍。同时启动国外留学人员大师级学术带头人引进工程,设立专项基金,力争在510年内引进78名在学科领域占前沿位次的顶级人才,或在国内已具有极大知名度且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出类拔萃的人才。

调整结构 重点建设 扬优扶新 交叉融合

大连理工学科建设呈现三大变化

大连理工大学在学科建设中坚持调整结构,重点建设,扬优扶新,交叉融合,全面规划,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做法,经过九五期间“211工程建设和十五期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第一年的建设,学校的学科建设正在实现三个变化,学科的特色基本形成,为建设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开了个好头。
  一是不断提高学科研究水平,使一些优势学科的研究水平向国内领先、国际先进转变,部分研究方向达到了国际领先。
  经过“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大连理工大学使学科整体水平在国内处于前列,部分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若干个重点学科(研究方向)处于国际领先:原来4个国家重点学科在去年进行的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通信评议中被直接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数学、等离子体物理和水工结构工程等5个学科成为新的国家重点学科,从而使学校的国家重点学科数在辽宁省高校中名列第一。
  二是大力调整学科结构,从以工科为主、学科比较狭隘的工科高校,向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转变。
  大连理工大学自50年代初全国性的院系调整以来,学科和院系一直以工科为主。这种情况近年来发生了根本变化。学校现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1个;硕士点75个。学校理科发展迅速,成为工科的有力支撑。九五期间独立增加的1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属信息、生物、环境等高新技术学科有5个,理科3个,经济管理学科1个;在9个国家重点学科中,有理科3个,管理学科1个。一个以理工为主,理、工、经、管、文多学科综合发展,具有较宽学科覆盖面,并体现大连理工大学特色的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三是优化研究内容,从传统的研究方向向与地区经济和产业布局对口、体现21世纪高新技术的研究方向拓展。
  大连理工大学的机械、化工和水利等传统优势学科和东北地区的机械、石油化工和水电行业相对口,特别是港口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等学科与海洋密切相关,充分体现了学校地处大连沿海城市的特色。这些学科积极调整研究方向,努力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以贡献求支持。近年来,信息、生命、环境等高新技术学科有了迅速发展,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例如生物工程和化学工程结合建立了生物化工博士点;为支持高新技术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渗透,学校相继成立知识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神经信息学研究所、计算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所,最近又成立了高科技研究院。

福建重点学科建设出成果

两亿元投资带来24个学科水平全面提升

从福建省教育厅日前召开的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验收会上获悉,九五期间,福建共投入两亿元建设省属高校24个省级重点学科,大大加快了这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九五期间,省教育部门在学校申报、专家评审的基础上,确定了福州大学等6所高校的24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以及1个生物技术中心,作为福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建设项目,集中力量进行投资建设。
  经过5年的建设,重点学科共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两个,博士点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国家文理科基地6个。重点学科共培养博士研究生126人,硕士研究生789人,大大缓解了全省经济建设急需的理工类高层次人才的不足。

从日本博士生培养制度看我们应如何改进

一、东京大学博士后期课程制度
  日本的大学将旨在获得博士学位的院生所接受的教育过程叫做博士课程,一

般需5年。
  博士生源有本校和外校之分,但都是在获得修士学位后在参加同样考试的前提下,由教授择优录取的。在具备基本资格后,考生需递交入学考试申请书、成绩单以及推荐信。然后进行以下考查、选拔过程,包括笔试、口试、硕士论文或者相当的东西、硕士学习期间的成绩、健康证明。学校还可以接受中途退学者的再入学以及从其他学校或专业转入的学生。

日本大学的博士后期课程按规则是要选修一定课程并获得规定学分的(不同专业差异很大),但实际上,博士学位论文的实验研究是博士后期课程的院生三年中的最主要任务。博士后期课程可以接受同门类其他导师或其他门类导师的指导,甚至可以得到其他大学导师的指导。在接受非本专业导师指导的情况下,学习期间要求延长(不超过一年)。同样,也存在与国外大学联合指导的情形,特别是与一些存在协议关系的姊妹大学之间,交换和共同培养的情形更多。
  教授会议是日本国大学制度的最主要决策者。博士的全程培养都是由教授自行决定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审查、考试成绩的评价,均由论文审查委员会决定。日本的大学存在休学制度、勒令退学制度和准许退学的制度。

所有获得学位的人员名单将由校长上报至文部大臣,记入全国的学位簿备查。
  日本的学位教育是收费的,而且都有相应的国家标准。收费项目包括考试费、入学费、课程费等,同时有费用减免(全免或半免)的情况(如优秀者、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者、原经济资助者死亡、获得校长认可者等等)。日本政府、大学和某些私人或家族基金会在大学里设置有各种类型的奖掖制度,可以择优或依据各自的规章向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必要的经济资助。
  东京大学是日本国内综合学术水平最高、研究实力最强的大学,也是世界最优秀的大学之一。不仅其发表的论文数呈稳定增长趋势(1990年以后东京大学一直紧随哈佛大学之后位居世界第二名),论文的被引用率更是具有相当高的水平。物理学方面,东京大学居世界第二,化学方面居世界第三位,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方面居世界第四。生物科学的研究论文,平均被引用次数竟达14.3次。现在,中国大陆高校对论文的注重主要在数量上(SCI收录的数目),但这是很不够的,评估论文质量的更重要依据是被他人引用的次数。

二、感想
  1、如何获得高水平研究成果
  如何才能使研究达到较高的水平,是高教界关注的热点。笔者曾和恩师宝月岱造教授仔细比较和讨论了中日大学的体制和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日本东京大学等大学能够取得优秀学术成就的原因包括三方面:研究经费充足、教授有很好的组织能力和学术上的敏锐感、年轻研究者敬业。
  研究经费是开展实验科学研究的一个必要前提。东京大学2000年研究费202.59亿日元(课题3637),其中COE22.8亿日元,尚有外部资金(横向经费)170.4亿日元。
  教授的能力(包括学术视野、力量组织、社会公关、处事待人等等)和敬业程度,是一个研究团队能否充分发挥每个成员潜能的关键。在中国大陆高校,一些教师追求名利,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关于青年研究者的作用,他们实际上就是研究组的骨干力量。以东京大学宝月研究室为例,教师只有3人,而博士后研究人员就有5人,博士生更多,他们每年都能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相比之下,国内研究型重点大学的一个研究室往往就有教授、副教授数人甚至十余人,但高水平的论文却不是很多。
  关于论文作者的署名。在日本,研究论文的最后一名作者往往是研究室的教授或学术带头人(欧美国家大多相同),而国内的大学在利益的驱动下,有些教授将自己的名字圈改成第二甚至第一作者,让真正的研究者心寒。
  2、博士生培养制度的改革建议
  关于博士生的培养,从招生到授予学位,都需要步步从严。
  首先从招生关做起。从教授做起,让培养出来的博士生步入社会后成为精神文明的典范。学校只招收那些真正有志求学的人,而拒绝接纳那些想混文凭、镀金的人。
  在培养方面,应使博士生全力以赴做研究,课程应做必要的改革,比如取消第二外语的学习。对于那些有志探索和研究的学生,导师有义务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目标也必须十分明确,定位在高水平国际性学术刊物上发表其研究结果(考虑到出版周期等因素,有一篇研究性论文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就可视为达到了博士生毕业的水平)
  答辩和学位授予要严把质量关。在职博士研究生在这方面相对较乱,更需要加强管理。还很少听说在职博士生、委托培养生不能毕业的(想想看,有些博士研究生本身就是博士生导师哩!)同行评议必须是双盲,否则,请来几个熟人、朋友走过场,实质是一种金钱和时间的浪费。

提高文凭含金量。博士学位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是金钱、职位、权利、苦劳等等都不能代替和换取的,必须维护其神圣性。要让每个想攻读博士学位的人都知道,博士学位不是随便可以混得到的。
  严格博士学科点及博士生导师资格审批制度。博士生的培养不能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浙江大学 谏君)

主编:储祖旺 郑启贵 本期责任编辑:钱建荣 张岚 网址: http://unit.cug.edu.cn/fzyjzx/

下一篇: 现代高教信息7